回歸設計自願做小 90年代台灣自行車產業生態丕變,台灣業者被大陸、越南競爭者的殺價割喉,打得難以招架。業者採取的自救方式,設計是組成分工完整且精細的價值鏈體系,並發展品牌。此一趨勢造就業者呈現大者恆大的樣態,一下子就把規模設計公司相對小的太平洋自行車,所生存的「氧氣」吸光了。但是這次,他CIS設計卻不再急著找資源、平面設計擴大規模,也擺脫包裝設計營業額、規模大者才有機會的分母情結,重新定位策略,自願成為追求小而美、小而有趣、設計小而高設計價值的「小」公司。林正義說,台灣自行車產業長久以來,就是欠缺設計與技術能力。「客人下訂單說這樣做,業者就照著品牌設計做,生產出來的產品1年就沒生意了。明年客人又拿網頁設計著訂單說照著做,業者又照著做。這還是假設客戶本身懂設計,有研發技術。若是客戶本身沒有這設計種能力,做錯了、做壞了,錯誤要歸咎於誰?這種模式是標設計公司準的OEM。太平洋要跳脫自行車產業的宿命,白蟻強化研發與技術,我要做我自己。」林正義的這般自信,來自30多年除蟲浸淫自行車產業,用青春歲月關鍵字一點一滴地累積研發技術的能量。他說研發車款時,自己都像山頂洞人般,用現有知識,從書籍、網路,一次拉刀又一次地實驗、修正,直到獲得最佳答案。終於,驗收機會來了。
1994年林正義在歐洲自行車展參展時,遇搬家到剛從工業大學畢業的年輕設計師MarkusRiese及HeikoMuller,他們正在會場賣保暖耳罩。他留搬家公司意到在設計師身後,擺著一輛簡單卻略嫌粗糙的摺疊車。這台車採用無關節式摺疊的設計概念,在當時是一大創新。林正義與對方交談後,才發現這台摺疊車設計雖然創新,但技術上一直無法克服,所以無法順利量產。林正義旋即請對方一起到台灣來,由太平洋出資金與提供研發團隊,一同進行研發。兩位德國人半信半疑地來到太平洋後,林正義帶著團隊發揮工匠精神,不斷實驗,終於讓Birdy於1995年正式順利量產。該產品一上市佳評不斷,被稱為世界上最高性能的摺疊車。
MarkusRiese及HeikoMuller因Birdy而名利雙收,回到歐洲後成立Riese&Muller公司,獨家銷售Birdy。但在其他地區的經銷權,他們心悅誠服地交給太平洋。至今,這款車種基本款售價,都由新台幣3萬元起跳,旗艦型車款還高達6位數,儼然是林正義枝葉繁茂的搖錢樹。Birdy帶來的成功,讓他更加堅信,設計與研發才是通往世界舞台的門票。他扭轉製造慣性作法,以資金、研發能力、以及能實際量產的工廠,企圖網住服務端的整合運作模式,開啟太平洋另一個高峰。「我的經營哲學有16個字:找到自己、站穩腳步、寧小毋大、作我自己。這才是太平洋未來的生存之道。」林正義眼神堅定地說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